随着国家一波波文化复兴战略的落实,中国电影产业近年来飞速发展,2010至2015中国票房复合增长约40%,保守预计2020至2025年中国票房将持续攀升至1000亿。
据调查,2016年国产电影TOP50中,《美人鱼》《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共有14部影片可以作为特效电影的分析样本,数量占比28%,累计票房114.63亿,占国产电影TOP50总票房的48.4%;若加上好莱坞进口特效大片,比例将更趋向2/8定律,即20%的特效电影将占有80%的票房收入。
不可否认,电影科技已经发展成电影工业的基石!特效电影制作需要完整的电影工业体系,在提升影片质量的同时正在逐渐降低成本。然而,国内可提供完整电影工业系统解决方案的公司寥寥无几!
面对世界电影第一梯队的国家:美国和欧洲,我们望尘莫及。已经崛起的第二梯队国家:韩国、日本、印度等,我们也相形见绌。中国电影产业的工业化已经到了势在必行的时候。未来的中国电影,没有工业化就没有未来!
怀揣中国梦的“电影梦工厂”
“很久以前,在一个遥远遥远的星系……”多少影迷醉心于《星球大战》的恢弘场景,但他们想不到电影中逼真的星球、庞大的飞船,是在加州洛杉矶凡奈斯机场附近的仓库里诞生的。《星球大战》除了在文化上影响了几代美国人,其特效制作团队也是美国乃至世界电影史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当年,乔治·卢卡斯在完成《星球大战》剧本后,发现当时电影特效技术无法满足他的想象力,于是“工业光魔”诞生了。起初,“工业光魔”招聘的员工都是二十来岁的年轻人,画家、工程师、技工没什么经验,更别说做过电影了,但兑现卢卡斯的想象力靠的就是这帮涉世未深的毛头小子。
1993年“工业光魔”完成了斯皮尔伯格的《侏罗纪公园》,在从传统特效向数字特效过渡的过程中,工业光魔再次引领了潮流。这是人类电影史的一条分水岭,自此之后数字特效成了众多大片的标配。数字特效也开始从大成本科幻片普及到几乎所有题材和类型影片。
怀揣着为中国电影工业破冰的梦想,对标美国“工业光魔”等国际一流电影特效公司,未来新影集团母公司未来新影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2011年在北京成立。一开始创业就对准了国际一流的大公司,可见未来新影创始团队的雄心壮志。
作为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幻电影专委会副秘书长,未来新影创始人董事长王语堂,对未来新影的定位很清晰:一家提供完整电影工业系统解决方案的供应商,即影视工业全产业链企业集团。
自从1975年以来,工业光魔已为多达300多部影片提供了视觉特效制作服务。很多好莱坞电影CG角色的肢体捕捉选用了工业光魔独有的iMoCap系统,演员身体上几乎任何一个地方的运动都可以被精确捕捉到。另外,最新版iMoCap还在演员关节处安置了二维码,这是为了区分不同的演员,避免肢体捕捉数据彼此混淆。
未来新影目前已申报国家技术专利3项、注册登记软件著作权13项。角色面部三维扫描设备是国际电影特效领域中解决真人角色面部三维建模和创建制作惟妙惟肖的逼真数字角色的重要设备,利用3D测量原理,灯光矩阵,真实还原人的面部三维数据,面部纹理信息。全世界只有少数的特效公司以及大学内拥有该设备。未来新影正在以国际电影工业标准改变着中国影视特效行业。
据调查,未来新影自主研发的角色三维扫描系统和角色动作捕捉系统,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能完全满足国内特效电影制作的刚需。未来新影自主研发的VMOCAP数字角色动捕系统的功能和性能,可与工业光魔独有的iMoCap相媲美,可不受环境影响,在摄影棚内也可在户外任何场景精确捕捉真人演员的动作数据,以驱动并制作出动作逼真的高质量数字角色。同时在角色制作细节方面,未来新影开发出精准的表情和表面皮肤毛孔级的拉伸变形解算软件,对角色的肌肉、脂肪、筋膜等方面研发出独立的物理模拟解算软件,这些方面国内没有同类型技术。在这些领域,未来新影的技术水平完全已经达到了国际尖端水平。
对影视艺术研究多年的资深传媒人、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影视中心主任赵小玲女士调查:“毫无疑问,目前未来新影在业务布局、科技研发、产品矩阵等领域,处于国内同行业领先地位。未来新影不仅已成为国内行业标杆,并已达到工业光魔同等制作水准。确切一点说,未来新影通过对电影科技的研发应用,在建立中国的电影工业体系,成为卢卡斯影业和工业光魔这样开创行业新时代的企过程中,他们已经走过了80%的艰难历程。”
赵小玲也看清了这个名为“未来”的事业在电影之外的战略意义:“因为这个技术体系,还能广泛应用在医疗、智慧城市等领域。未来新影依托自身工业化方式为国内外影视行业,提供优质的项目开发、影视制片、特效制作服务,并可为教育、工业、旅游等其他行业提供数字图形图像领域顶尖的各类服务,这才是国字号工程的真正意义。”
拥有未来观的中国电影人
王语堂是甘肃人,一个30多岁的青年人,拥有管理学、经济学、金融学多个学科学士学位,及多行业跨界从业经历,并曾在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进修师从著名导演许同均老师。他自编自导的科幻电影短片《别无选择》,曾入选美国波士顿国际电影节、西班牙马德里国际电影节、并荣获美国格兰岱尔国际电影节三项提名,并获得最佳国际短片电影、最佳男演员两项大奖、荣获美国迈阿密国际科幻电影节最佳科幻短片和灯塔奖、荣获波士顿科幻电影节最佳科学奖。现在他带领团队进行影视科技研发应用,通过努力构建科技界、影视界多方跨界整合的格局,践行着自己对中国电影工业崛起的梦想。
他认为,中国电影产业大而不强,主要是没有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生产体系,也就是说国内没有形成包括科技研发应用在内的完整的电影工业体系。“因为过去大家有了剧本和投资,确定了导演和演员就可以拍摄制作了,但现在关键的技术环节特别是特效部分却还要依靠国外公司,虽然效率提升了,但中国电影的技术根基还是掌握在别人手里,就像最近的中兴公司被美国掐脖一样。”王语堂非常感慨地说:“因为这个技术开发过程太累太繁琐,有人试了试、有人走了一半,最后都停留在急功近利的钱眼里。没有人再做这个基础性工作了!中国电影人都想盯住票房,却没有人为票房的未来打根基。”
诚然,一个国家若没有未来学,这个国家也许就不再年轻了。
“毫无疑问,为观众营造出身临其境的感观体验,这是未来电影的趋势,”北京大学电影系主任陈旭光教授说:“对于大制作电影投入的资源众多,全球票房的高收益也多来自于大制作电影。这说明大制作电影对观众的影响力体现得最为明显。”
电影生产过程十分复杂,它是一种概念先行的创作,是从抽象讨论落实到实际执行的一系列过程。仰望中国电影辽阔的未来天际线,王语堂想起多年前一个偶然的触发,他给公司起名“未来新影”。
他说:“想起来容易,做起来非常艰难。聚集国内顶尖的电影和科技人才团队已经不容易了,这需要共同的梦想来凝聚,而从无到有真正落实推进技术研发工作是实实在在地需要大量资金的,这就需要真金白银毫无保留地付出。我们像一座孤岛奋斗着,本来是举国电影人的事,由于没有人做,只能落在我们这群不知天高地厚的人手上。”但一说到这件事情的意义,王语堂立刻来了精神:“对于我们来说,中国文化语境的电影技术电影工业,正是我们践行中国梦最理想的舞台。”
未来新影另一位创始人叫洪涛,任公司总裁。他自2000年开始从事影视特效制作,为国内众多电影的特效提供技术支持及相关的产品研发工作。曾经参与过《狄仁杰之通天帝国》《赵氏孤儿》《大闹天宫》等一线大片的制作,培养出国内最早一批由UNIX系统成长起来的国内影视特效人员。
未来新影的联合创始人、首席科学家杜华,是3D测量领域的专家,清华大学硕士,曾留学美国攻读工学博士,学成归国后成为国内3D测量领域技术领军人物。
未来新影联合创始人、副总裁、电影特效事业部总经理丁黎博,是第36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视觉效果奖得主,第34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视觉效果奖提名。从事电影特效专业18年,他是中国第一批专业数字特效制作人,代表作品有《钢刀》《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3D食人虫》《唐吉可德》等。
未来新影的文创团队以青年编剧王晗羽为首,集中了老中青三代编剧力量,都是活跃在业界的成熟编剧,作品覆盖了主旋律、年代历史、科幻玄幻、悬疑推理、都市爱情等多种题材。团队在剧本创作阶段就针对生产阶段可能出现的特效制作和技术需求进行可行性探索,以“科技和文创”融合,抓住了影视工业最重要的两个阶段,在剧本创意阶段就借助科技的支持,更有利于在生产制作阶段资金和时间的节约,大大提高了制作效率和作品质量。
未来新影公司核心团队人员多次获得国内外大奖。团队成员拥有行业内领先的专业技术知识,丰富的专业经验,使得公司在技术和市场两端,有良好的发展势头。王语堂聚集的这批高精尖人才,有中国电影工业化共同的梦想,他们常年在办公室里的拼命精神令人敬佩!这让记者似乎遥望到了三十年前“工业光魔”那个团队!
亟待工业化的电影产业链
在7年探索和付出下,未来新影现拥有一百余人专业团队,其中研发人员占比近三成,他们已经成为国内唯一拥有电影科技实验室、影视云计算大数据中心、全生态影视工业链、自主研发自有技术知识产权、好莱坞级的国际制作水平的影视科技公司。未来新影集团现在有四家控股子公司和两家全资子公司,已经完成了影视工业产业链的布局。
但电影产品制作周期较长、影片前制、拍摄和后制中的复杂性、分散性等特点,决定了电影产业的发展需要其他相关产业配合与支持。因此,许多国家都会选取集群战略作为发展电影产业的长期战略。通过产业集群的发展,可以有效占据电影产业链发展的核心位置,形成综合竞争优势。如美国"好莱坞"、韩国"忠武路"等,将电影产业、明星经纪、服务业、旅游业等有效整合,增强了电影产业的活性,也提升了相关产业的附加值。
“未来新影受目前自身规模和资金限制,虽然已取得技术突破打下了良好的发展基础,但想要再次向世界第一梯队冲顶,仍有难度,”王语堂最后说:“如今数千年文化积淀的内容开发,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基础。但另一个基础就是技术系统、标准体系以及创意体系的建立并规模化。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中国电影要想变得再度繁荣兴旺,大家必须在国家政策的强有力支持下抱团发展。不能短视于眼前得失,贻误战略发展良机!”
电影产业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体现,影视工业全产业链又是皇冠上的明珠。但若靠一家民营公司来承担,这怎么听起来都像1978年小岗村分田到户的那种勇气,而相比之下却缺乏了体制内远见卓识的那种支持。
“今日的中国电影只摘果子不种树?”专家们表示,中国电影科技与工业的投入严重不足,更缺乏对未来新影这样新秀团队的帮扶。构建完整影视工业全产业链,不仅是一家民营公司的事情,还是整个中国电影人的事情,抑或是国家文化部门集体的事情!看着韩国等外国年轻人纷纷到未来新影入职学习,专家们毋庸置疑的呼吁已更显急迫!(文/张汉信)
,直播
特别声明:本文为中国直播网直播号作者或机构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中国直播网的观点或立场,中国直播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版权声明:版权归著作权人,转载仅限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来源标注错误侵害了您的权利,请来邮件通知删除,一起成长谢谢
欢迎加入:直播号,开启无限创作!一个敢纰漏真实事件,说真话的创作分享平台,一个原则:只要真实,不怕事大,有线索就报料吧!申请直播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zbh.zhibotv.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