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映两周之后,《封神》票房冲破了10亿大关,口碑也实现了逆转。
一开始演员黄渤、袁泉纷纷逃番,感觉羞于承认自己演过,毕竟这类真人奇幻古装片好像评分就没有高于4分的。
再来就是各种浮夸营销让人下意识觉得,它一定是个烂片,什么投资30亿、打造中国的《指环王》这种话术我们听得还少吗?
释出的特效仿佛还停留在十年前的手游审美。
槽点确实不少,剧情可能也不符合大众口味,但这不妨碍整部电影还是很好地呈现出了东方美学的韵味。
还原《千里江山图》的仙境
原版
毕竟美术指导叶锦添留下过不少深入人心的电影美学作品,这次更是为《封神》设计了超过100个场景、几千套衣服。
整部戏的视觉体系,是以元末明初的水陆画为依据形成的。前期采风就用了两年时间,走访了40多个博物馆和遗迹,才提取出最能代表商朝的符号。
姜王后(袁泉饰)衣服上面镶的玉饰都是真玉石定制雕刻。
一针一线都是非遗古法工艺刺绣而成,一片云肩就做了八九个月。重到必须练肌肉才能把衣服撑起来。
反观神仙们的衣服就素雅很多,参考传统壁画的道服将河图洛书绣在领子上,看着简朴但感觉仙气一下就上来了。
这让叔想起宗白华在《美学散步》里提到的观点,他将中国审美的取向分为两大方向,一是“错彩镂金,雕缋满眼”,雕琢精美,文辞华丽。
二是“初发芙蓉,自然可爱”,不事修辞,清新原生。
仔细观察会发现,传统的艺术美学大体上都离不开这两种审美,二者的结合更是中式美学意境的内核。
叔今天补上大家催了很久的审美书单分享,想借着《美学散步》这本书跟大家讲讲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取向是如何炼成我们现在的中式审美的。
01
错彩镂金,雕缋满眼
如书名一般,这本书以一种轻松飘散的自由状态带我们领略了中国美学的不同境界,读完它或许会对传统美学有另一视角的了解。
“错彩镂金”一词出自南朝,原本指绚烂的绘画和雕塑,后引申为形容文辞华丽。早期的极繁美学往往用最昂贵的工料、最炫技的工艺和最奢华的样式彰显身份和权力。
早在夏商时期,因用到大量青铜器皿而作为工艺点缀其中,在经济富足的地区,极尽工巧的“金银错”便备受追捧,涵盖杯盘碗盏到宗教礼器。
除了极奢的偏好,骨子里更有对中式审美整齐严肃、雕工细密的热爱,即便到了清末也没法割舍。
追求极致罕见的瓷珍
在这部电影里更是处处体现。
很多大气磅礴的华丽场面配上气势宏伟的音乐,颇有厚重的英雄史诗之感。
这种完全看不清细节但一眼望过去就能感受到精细的,就源自这种“错彩镂金,雕缋满眼”。
《封神》世界构建了100多个单体建筑,其中朝歌的龙德殿内部挑高达17米。为此总共花了7个半月时间。
在“乌尔善严选”们疯狂增肌时搭建了这座宫殿,现场大概有200个雕刻师同时在工作。
放弃了CG制作造出实景谁懂啊
事实上这些年视觉美学在线的影视剧都大量运用了这一法则,打磨两小时幻境花六年时间的还有《妖猫传》。
把纯度较高的色彩控制在较小的面积内,用这种极繁对比唤起对唐宋绘画色彩的构成记忆。
随着剧情冲突的展开,陈设和色调与之转为恢弘强烈的色彩对比,从金碧山水的华丽到刀劈斧凿的残垣断壁。
这种描红绣绿,错彩镂金勾勒出了具有东方韵味与诗意的时代幻境。
在那个鼎盛时期,浮光掠影间就被城郭震撼。
《风起洛阳》
《长安三万里》的服饰纹样之考究,也是古人用自然景物作为灵感来源,通过写实、写意等表现手法,形成的精雕细琢。
每件都有纹样细节,且针对人物做了区分
包括电影里多次出现的神兽、以及近期靠多巴胺配色出圈的乾隆瓷器,可以说“错彩镂金”之核心就在于以极难工艺、极低成功率做出无法复刻的美物。
02
初发芙蓉,自然可爱
书里提到随着认知加深,古人对于美学的追求也走到了一个新高度,认为“初发芙蓉”是比“错采镂金”更高的美的境界。诗、书、画开始成为活泼的生活和独立的自我表现。
被称为“初发芙蓉”的魏晋时期
宗白华认为,一个艺术品,没有欣赏者的想象力的活跃,是死的,没有生命力的。美的踪迹要到自然、人生、社会的具体形象里找。
平面却能传递出“动态感”
而观察中式艺术品会发现和西方雕像注重立体型不同,中国雕刻更在意流动的线条,在静态里塑造鲜活的生命力。
壁画中的“流动感”
很多中国绘画人物细看都带有舞蹈的意味,把形体化为飞动的线条。书法亦是同理,最近火遍社交平台的女书字体就被形容为“在跳舞的女性”。
不滞于物,物我交融以表现生命的动象与节奏的,便是谈论中式美学经常提及的“气韵生动”的境界。
用笔墨的浓淡、点线的交错、明暗的虚实谱成图案,物体的形象宛然在目,飞动摇曳的姿态。
《墨竹图》
这种点线流动的韵律像是一切美物都潜伏着音乐感,仿佛给物赋予了“骨气”。不单纯盯着一个焦点,而是流动着一目千里,把全部景界组织成艺术画面。
《清明上河图》
仰看金黄色秋叶在光波中颤动,或是来到池也柳树下俯看白云青天在水波中荡漾,让人有种说不出的快感,这种感觉就是“美”的来源。
妲己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一件衣服就是跳舞时穿的火红长裳,胸前用绳结搭配玉珠玉环穿插点缀,流苏随着舞姿飞动,很符合传统的东方意境。
在分析园林建筑艺术时,宗白华再次用到了“飞动”一词。即便是庄重严肃的建筑外部的飞檐,也是飞动之美的典例,某个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传统建筑在保持肃穆时仍能给人一种放松之感。
在很多美学大家眼里,中国园林都是理解中国民族美感的重要领域。
园林建筑表现着中国人的宇宙意识,构成了中国人的艺术情调和审美趣味。原因就在这大小虚实曲折之中,或藏或露,移步移景,能从不同角度发现不同的美。
除了主观对美的寻觅,园林也能通过“障景”等手法来改变空间、引导方向,逐层展开达到豁然开朗、柳暗花明之境。
这其中意趣就是自然不过多堆砌的“无我”韵致。山川俯绣户,日月近雕粱。
03
二者相容,形神互映
兼具错彩镂金和初发芙蓉,令人与物浑然一体、和谐统一,才是中国传统美学长久以来所坚持的审美和艺术价值。
繁简相融《显微镜下的大明》
就像李泽厚在《美的历程》所说的那样,中国艺术得到巨大的解放,是因为它不拘泥于一般的绳墨规矩,不再斤斤于人工纤巧的计虑,是人和外界超功利的无为关系。
这种美像是庄子笔下定义的美学标准:超脱出具体的事物,探求其品质,不断追求内在和生命的本真。
追求生活反成千年经典的宋代美学
这本身是情绪的表达。
前一秒还翩翩起舞展示柔美的妲己,下一秒就流露出自己的魔性,既脆弱纯真又妖艳逼人,两者相容,形神互映才能立住人物。
至此,妲己的服装也预示着她完成了从兽到人的变化,将诡异的气氛和情绪向上推进。以追光蹑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
从浅粉到深红的过程
同时也是精神的淡泊。
精神的淡泊是艺术空灵化的基本条件,纳入到空间的气韵和生活哲学后,才是从意境到人格的创造。从眼观世界的物质层面达至感受万物的精神层面,从而懂得生活、品味艺术,享受自由。
以空灵、洒脱而富有格调的空间意境,写就一派闲和严静的心襟气象。
国人喜欢茗茶、焚香的缘故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看到古人浑然坐忘于山水间,和大自然合为一体的绘画作品能够共情,听到那一句“轻舟已过万重山”后会瞬间泪目。
至于“审美是不是天赋”这一话题叔也想分享书中提到的观点:
越能真切地忘掉自我,越能发现美。把反映到内心的美反射出去才成为艺术。(和松弛感同理)
《诗忆东坡》
就叔的理解来看,真正的美或许应如仙鹤高飞,向更高的境界走,真正表达出生活情感。不管是“不全不粹,不足以谓之美”,还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这两种美应该相济有功。
而我们“审”的,也不过是内心一小隅情感归宿罢了。
如果说朱光潜是把艺术作为纯正的学科来建立严密逻辑体系的话,宗白华的《美学散步》就像一位极富浪漫主义的诗人进行的一场美学闲庭信步,不妨抱着city walk的心态去敏锐感知生活细节中的美。
本文来源系统网络数据抓取,如不想被抓取传播,请告知删除并停止抓取传播,谢谢
特别声明:本文为中国直播网直播号作者或机构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中国直播网的观点或立场,中国直播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版权声明:版权归著作权人,转载仅限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来源标注错误侵害了您的权利,请来邮件通知删除,一起成长谢谢
欢迎加入:直播号,开启无限创作!一个敢纰漏真实事件,说真话的创作分享平台,一个原则:只要真实,不怕事大,有线索就报料吧!申请直播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zbh.zhibotv.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