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婚纱女王”王薇薇度过了74岁生日。
几乎每年,在发布生日派对照片后,王薇薇都会引发一波讨论,原因不外乎有三:
一是她虽然年过70,但依然身材火辣;二是她的容貌相比同龄人,并不显老态;三则是无论她的年龄如何增长,身边永远有20岁左右的男伴相陪。
这样的形象成为某种取向,喜欢的人认为她足够独立与自律,是对抗衰老的精神偶像。讨厌的人则觉得她打扮与年龄不符,过于努力想要留住青春,反而是在制造容貌焦虑。
对此,王薇薇淡定回应:“我只是在过自己想过的人生,年龄焦虑早已过时了。”
更何况,在王薇薇的人生中,她几乎从未被规则所限制过。无论是10多岁时为了成为花滑冠军而退学,20多岁离开冰场进入时尚圈,还是40多岁在没有任何经验的情况下,第一次开始创业。
如今,王薇薇74岁,离过一次婚,谈过许多恋爱,大多数时间,都和两个女儿住在位于美国洛杉矶比佛利山庄的豪宅里。
在过去的30多年里,她的事业版图早已遍布婚纱、成衣、眼镜、家居、香水等领域,身家超过40亿,曾一度被《新闻周刊》评选为全球最有权势的女性之一。
但纵使如此,谈及过往,王薇薇却说:“我觉得,我生命中大部分时间,都是失败。”
虽然多年后,王薇薇称自己的妈妈为“时尚疯子”,但不可否认的是,正是母亲的“疯”,为王薇薇日后的人生埋下了某种伏笔。
1949年,王薇薇出生在纽约曼哈顿上东区,这里是出了名的纽约富人区,从王薇薇的家走出,不远处便聚集着许多艺术馆与名牌购物中心。
能够出生在这样的环境下,王薇薇的家世背景自然也不容小觑。
她的外祖父吴俊升是民国时期的东北首富。出生在大户人家,母亲吴亦芳一路读书读到大学,在西南联大与一位名为王澄清的男生相识相恋,这便是王薇薇的父亲。
王薇薇与父母
毕业后,王澄清考入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深造,吴亦芳也去往美国,在联合国担任翻译。
上世纪40年代,王澄清从麻省理工毕业,先是取得了美国钢铁与通用公司等几家大公司的代理权,在落后国家出售火车头,之后又成立了森美工业,主要销售药物、奶粉等。
凭借这些商业布局,在上世纪50年代,王澄清夫妻二人便积累下两亿多身家,女儿王薇薇出生那年,他们刚从纽约的一间小公寓,搬入坐拥最好街景的豪华套房中。
出生在这样的家庭,从小王薇薇便有许多机会接触到上流社会,那时她的母亲尤爱奢侈品,每个季度,都会带着王薇薇从纽约飞往巴黎看秀。
多年后回忆起母亲,王薇薇如此说道:“我的母亲真的是一个难以置信的时装疯子,我居然和这种人一起长大。”
王薇薇与母亲和弟弟
年幼的王薇薇对母亲买回的名牌衣服与包不感兴趣,她更喜欢父亲送给自己的那双滑冰鞋。
有一年圣诞节,父亲给王薇薇买回一双滑冰鞋,带着她到中央公园的冰面上滑冰,那是王薇薇第一次接触到这项运动。
回家之后,被迷住的王薇薇央求父亲将自己送去学滑冰,这一年,她刚满8岁。
之后的时间里,每天她都需要进行长达8小时的花滑训练,为了进步更快,她会在正式训练前提前半小时去往冰场,只为多练一会。
在这样的坚持下,12岁那年,她便获得区域冠军,且频繁拿下美国青少年花滑比赛的冠军。
滑冰中的王薇薇
1968年,王薇薇的人生发生了两件大事。
一件是她获得邀请,参加了在纽约华尔道夫酒店举办的国际名媛舞会,共同参加的还有英国王室与尼克松的女儿。
另一件则是她通过花滑竞标赛成功入围冬奥会选拔。
进入奥运会的机会就在眼前,王薇薇毅然决然决定从高中退学进行封闭式训练。
按照彼时王薇薇的成绩,如果稳定发挥,她本可以出现在国家队名单,成为奥运史上第一位亚裔美国花滑运动员。
没想到的是,因为比赛时过于紧张,王薇薇发挥失常,最终未能入选美国国家队。
孤注一掷以失败告终,后来她回忆起来:“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感受到彻头彻尾的失败,我让自己失望,也让父母失望了。”
王薇薇聊多年练习滑冰的生活
失败之后,父亲建议她可以再坚持练习四年,等待下一届冬奥会,但王薇薇却不愿意再投注太多热情在其中。
她清楚对于一个运动员而言4年时间意味着什么,也十分明白,或许自己并没有成为奥运冠军的天分。
这一年,王薇薇19岁,放弃坚持近12年的花滑,迎来人生中第一次巨大的失败,同时,也创造了第一次转机。
王薇薇曾如此描述自己与失败之间的关系:
“当生活中我遇到很多困难甚至更多苦难时,我能够立马转向下一个目标,如果还不成功,我会转向另外一个。”
这也正是为什么,在与相处12年的滑冰“分手”后,她能够飞速调整方向,找到下一个人生落点。
1969年,为了散心,王薇薇搬去法国,在巴黎租下一间公寓,生活了整整一年。过程中,她对时尚产生极大兴趣。
在王薇薇看来,时尚与滑冰有着极大的相似之处,同样需要表演、音乐、设计、创意和讲述故事。
之后,她先后进入巴黎大学、莎拉劳伦斯学院攻读艺术史,并决定在毕业后进入时尚圈。
王薇薇旧照
对于王薇薇的决定,父亲十分不满,他本希望女儿能够进入耶鲁商学院,在毕业后替自己管理手中的事业。
所以在得知王薇薇转头攻读艺术专业时,父亲开始拒绝支付她的学费,他对王薇薇说:
“如果你真的喜欢,自己找工作去,我不会再付钱了。”
王薇薇没有低头,为了赚取生活费,她开始利用课余时间和假期去时装店打工。
王薇薇与父亲
大三暑假,在纽约圣罗兰精品店打工时,王薇薇接待了彼时《vogue》杂志最年轻的时尚总监弗朗西斯。
过程中,王薇薇对于时尚的见解以及谈吐吸引了对方,购物结束后,她掏出一张名片,对王薇薇说:
“如果你毕业想进入时尚界,可以打这个电话给我,我会给你在《vogue》提供一份工作。”
王薇薇高兴的将此事告诉妈妈,却被妈妈泼了一头冷水:“你被骗了,没有人会雇佣你。”
王薇薇与母亲旧照
王薇薇没有将母亲的话记在心上,毕业后,她找出那张名片给弗朗西斯打去电话,没想到对方依旧记得这位只有一面之缘的女生,并真的提供了一份在《vogue》工作的机会给王薇薇。
后来,王薇薇如此形容弗朗西斯:
“如果说,我的母亲是我时尚路上的灵感来源,那么我的职业生涯的导师兼啦啦队长就是弗朗西斯。”
《vogue》时尚总监弗朗西斯
虽然获得机会进入《vogue》,但王薇薇岗位只是一名临时助理,工作的头一年,她的大多数工作仅仅只是围着打印机复印文件。
这样的日子没有持续很久,很快,王薇薇就通过一次次工作证明了自己的能力,21岁那年,她便被提拔为《vogue》历史上最年轻的编辑。
那是时尚的黄金时代,而《vogue》杂志无疑是当时最好的时尚平台。
在这里工作的那些年里,王薇薇飞速成长,她获得机会接触彼时最顶尖的化妆师、设计师、摄影师与模特,也逐渐从一个普通编辑晋升为高级编辑。
工作中的王薇薇
1988年,《vogue》主编决定退休,王薇薇成为最有希望的继任者,但这一次,她依旧“差一点”。
在竞选中,她遗憾败给了后来被称为“时尚教母”的安娜·温图尔,值得一提的是,火遍全球的电影《穿普拉达的女王》正是以安娜·温图尔为原型拍摄的。
王薇薇与“时尚教母”安娜·温图尔
人生坚持的事情再一次遭遇滑铁卢,但这一次,王薇薇依旧没有被困住太久。
败给安娜的第二天,王薇薇便向总部递交辞呈,正式离开工作16年的《vogue》,去往时装品牌拉夫·劳伦,担任配饰设计师 。
第二年,王薇薇决定与相恋10年的富商男友阿瑟·贝克结婚,这一年,她40岁。
对于女儿的决定,王薇薇的父母十分开心,他们送出一套足足有22个房间的套房给王薇薇当作新婚礼物。
王薇薇与丈夫
一切都水到渠成,但在备婚阶段,王薇薇却遇到了难题。
在挑选婚纱时,她发现彼时市面上的婚纱多数都采用蓬蓬裙设计,看起来非常廉价平庸,质量很差,没有任何时尚感与艺术感。
而这些婚纱大多数设计都更适合20岁出头的年轻女生,并没有太多合适成熟女性的婚纱。
在跑遍全纽约婚纱店无果后,不愿意妥协的王薇薇拿出一万块钱,亲自画草图、选布料、找缝纫师傅裁剪缝制,终于设计制作了一条专属于自己的婚纱。
在婚礼上,许多人对这条裙子赞不绝口,在被询问到品牌时,王薇薇思考片刻回答道“vera wang”——也就是她的英文名。
王薇薇结婚照
婚礼结束后,王薇薇的父亲嗅到商机,他当即决定投资400万,让王薇薇开一间婚纱店。
1990年,第一间“Vera Wang”在曼哈顿麦迪逊大道正式营业,开业那天,纽约下起一场大雨,门口摆放的庆贺鲜花被雨水打落,在店面门口聚集成一条花路。
这一年王薇薇41岁,几乎没有设计师的工作经验,也从未经营过自己的品牌,在此之前,她所费心经营的两段事业都以失败告终。
没有人知道,她的这一次尝试结果会是如何,但多年后,王薇薇再回忆起这段往事,她如此形容:
“当我推开麦迪逊大道那间Vera Wang的新店大门时,我知道,我人生中的许多大门就此关闭了。”
至今,在纽约流行着这样一段话:“未婚的女人都想要一套Vera Wang,离婚的女人想念那套Vera Wang,再婚的女人庆幸自己能再拥有一套Vera Wang。”
但实际上,拥有一件Vera Wang并不便宜。
Vera Wang的婚纱定价一般在一万五到几十万元人民币不等,如果要王薇薇亲自设计,价格甚至能够购入一辆豪车。
在这样高昂的价格下,对于选择购入Vera Wang的人群而言,除却婚纱本身的设计感与美感,她们更在意的是,作为创始人的王薇薇在品牌中注入的理念。
王薇薇坚持,婚纱绝不应该千篇一律,而应该是新娘另一种形式的自我表达,比如她是世界上第一批设计黑色婚纱的设计师,除此之外,在她的婚纱店还有各色婚纱。
王薇薇希望自己的设计能够“鼓励女性,而非恐吓她们。”
王薇薇和她制作的婚纱
如今看,王薇薇早已成为“婚纱女王”,但回到最初,一切并不简单。
因为没有任何服装设计师背景,创立品牌时,王薇薇的专业性无法被认可,她甚至没有资格举办婚纱秀。
但好在,在时尚圈摸爬滚打多年的经验,让她拥有足够丰富的人脉,也让她知道如何运营一个项目。
王薇薇旧照
那时除了设计婚纱、晚礼服,王薇薇还会为花滑国家队的选手设计赛服。
一方面,似乎很难找出比王薇薇更加适合设计比赛服的设计师,毕竟她同时拥有12年花滑经历以及16年时尚编辑经验。
另一方面,和设计婚纱礼服不同,比赛服需要在保持美观的同时,还足够牢固与舒适,同时不会阻碍运动员的比赛动作。
王薇薇说:“每当替运动员们设计比赛服时,我总是压力很大”。
1994年,利勒哈默尔冬奥会举办前夕,王薇薇为被称为“冰上女王”的花滑选手南茜·克里根设计了一件花滑赛服。
但没想到,比赛前夕,南茜在更衣室门口被陌生男子用铁棍袭击右膝,事后查明,该男子为南茜竞争对手的男友。
在当年,这件事引起极大关注,虽然受伤后南茜依旧拿下亚军,但却不得不就此告别花滑舞台。
比赛结束后,她穿着由王薇薇设计的黑白赛服,登上《时代周刊》杂志封面,也让Vera Wang开始走入大众视角。
穿着王薇薇制作的花滑服的南茜·克里根
除此之外,王薇薇还会将自己设计的衣服送给圈中好友。
1998年,在第七十届奥斯卡上,风头正劲的女星莎朗·斯通正是穿着王薇薇制作的紫色裙子,第一次走上奥斯卡红毯。
至今,这套装扮仍旧是奥斯卡红毯上的经典着装之一,凭借此,王薇薇也在时装设计届一战成名。
穿着王薇薇制作裙子的莎朗·斯通
次年,贝克汉姆与维多利亚在爱尔兰古堡举行盛大的世纪婚礼,维多利亚穿着的婚纱正是来自王薇薇之手。
贝克汉姆与穿着vera wang的维多利亚
自此之后,作为设计师,王薇薇的风格在短短不到10年的时间里得到认可,Vera Wang也彻底打开市场,成为许多名流举办婚礼时的首选品牌。
刘嘉玲、何超莲、刘诗诗、陈妍希、徐若瑄、应采儿等众多女星结婚时,都曾选择穿着VeraWang婚纱。
穿着vera wang婚纱的何超莲
2009年,因为在比赛服装设计上的贡献,王薇薇被选入“美国花样滑冰名人堂”。
这一年,王薇薇刚好60岁。
入选“美国花样滑冰名人堂”的王薇薇
接过奖杯时,王薇薇心中闪过一丝恍惚,此时,距离她决定放弃滑冰的那个1979年,已经过去整整30年。
时间过去,似乎,她曾经的梦想以另一种形式得到实现。
2012年,王薇薇宣布与丈夫结束长达23年的婚姻,对于分手理由她并没有做太多说明。
离婚后,她花费1000万买下一栋豪宅,带着两个女儿搬了进去,这一年,她63岁,决定不再结婚,只谈恋爱。
王薇薇与前夫以及两人的女儿们
几个月后,她与花样滑冰冠军伊万·莱萨切克恋情曝光,伊万是美国人,比王薇薇小36岁,曾在奥运会上打破美国男单奥运会冠军的记录。
王薇薇曾两次帮他设计过比赛服,两人也因此结缘。
因为岁数与财产相差悬殊,曾有人在采访中问王薇薇,是否担心对方只是看中了她的财产,对此王薇薇回答:
“恋爱的本质只是为了开心而已”。
王薇薇与伊万·莱萨切克
这段恋爱维持了近6年,两人分手后,男方很快与一位泰国名媛结婚,婚礼上,这位泰国名媛也选择了Vera Wang作为自己的婚纱。
另一边,王薇薇也并未因为这段感情有所困扰,没过多久,她的身边就出现了新的男伴。
与此同时,她还凭借40亿的身家,在《富比世》杂志评选的“白手起家女企业家”中,排名第45名。
前老板拉夫·劳伦曾经如此评价王薇薇:“她鼓舞人心,精力充沛,充满爱心,从不抱怨,这确实是她自己的成长方式。”
有一段时间,王薇薇曾与一名法国人约会,看到她如此努力工作,法国男友对她说:“别工作了,你不想拥有美好而长寿的生活吗,还是你想早点死呢?”
但对王薇薇而言,永不停歇才是她的人生宗旨。
曾有人问王薇薇如何保持年轻,她回答:“充足的睡眠、高强度的工作,以及一杯伏特加鸡尾酒。”
王薇薇近照
今年,王薇薇74岁了,纵使多次被诟病面容衰老,纵使每次出现都会引起争议,但外貌从来都不是她人生中的重点。
她人生中最应该被看到的,是她不断失败又不断爬起的态度,不被年龄困住的勇气,以及包容、接受与创造不同美的事业观。
王薇薇近照
时间回到60年前,王薇薇14岁,每天都要花接近10小时练习花滑,有一天结束练习后,她提着冰鞋和母亲走在回家的路上,路边已经挂起了大大小小的彩灯。
因为忙于练习,王薇薇甚至忘记第二天就是圣诞节。
母亲转头问她,将这么多时间花费到滑冰上,从而失去了娱乐的时间,如果最后没能成为奥运冠军,会不会觉得后悔。
王薇薇思考了片刻,回答道:“不会,我一定会成为冠军。”
后来,虽然不是最初想成为的那个冠军,但王薇薇确实捧起了奖杯,一次又一次。
本文来源系统网络数据抓取,如不想被抓取传播,请告知删除并停止抓取传播,谢谢
特别声明:本文为中国直播网直播号作者或机构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中国直播网的观点或立场,中国直播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版权声明:版权归著作权人,转载仅限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来源标注错误侵害了您的权利,请来邮件通知删除,一起成长谢谢
欢迎加入:直播号,开启无限创作!一个敢纰漏真实事件,说真话的创作分享平台,一个原则:只要真实,不怕事大,有线索就报料吧!申请直播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zbh.zhibotv.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