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10月15日电 题:探秘马桥文化:追寻上海“海纳百川”文化之源 新华社记者张建松
“海纳百川”是上海城市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近日在上海召开的“纪念马桥文化命名4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专家们追溯了上海“海纳百川”的文化之源。
辉煌的上海远古文化
以上海闵行区马桥镇马桥文化遗址命名的马桥文化,最早发现于1959年,1978年正式提出命名,是目前长三角地区发现最早的青铜时代文化。为深入研究马桥文化,中国考古学会夏商考古专业委员会、上海博物馆和闵行区政协共同主办“纪念马桥文化命名40周年”学术研讨会,并编撰出版《马桥文化探微——发现与研究文集》《追寻马桥文化》等文化丛书。
“在很多人印象中,上海是直到近代开埠以后才由一个小渔村发展起来的。事实上,多年考古研究证实,上海的远古文化也十分辉煌,是中华文明最早的起源地之一。”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高蒙河说,“上海地区的文化发展既有自己的原创、首创和独创,又与黄河流域和南方地区有着密切的文化交流、人口迁徙活动。可以说,上海‘海纳百川’的文化之源,至少可追溯到4000多年前。”
考古发现,距今6000年前后,上海最早的先民就已经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距今5500年前后,上海先民创造了崧泽文化;距今5000年前后,上海开始进入文明时期,在青浦福泉山遗址发现了良渚文化;近年来大规模发掘的松江广富林文化遗址,第一次确认在距今4200年前后,曾有来自黄河流域的人群南迁到了上海,并和上海原有的文化发生融合;到了距今4000年之后,以马桥文化遗址为代表的马桥文化,既有本地原有文化特征,又有来源于浙南闽北的肩头弄文化遗存,还有与黄河流域夏、商文化相互交流的物证,上海“海纳百川”的历史文化现象尽显形成之势。
“历数上海的考古发现,可以说‘海纳百川’一直是上海历史发展进程的主旋律,承前启后,贯古通今。”高蒙河说,“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是如今的上海城市精神,这既体现出当代上海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大都市的本质特征和核心价值所在,又与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发展史脉息息相关,古今相连。”
丰富多元的马桥文化
考古发现,马桥文化分布不仅限于上海,还广泛地发现于江苏、浙江。至今, 直播网,长三角地区共发现马桥文化遗址90多处。
据上海博物馆考古部主任陈杰介绍,通过多年研究,专家们发现在马桥文化时期,上海地区的先民食物来源以稻米为主,辅以葫芦、甜瓜、桃、梅、柿、菱角等。当时已普遍饲养的家畜,是先民们肉食主要来源。由于居址周围有丰富的动物资源,通过打渔狩猎方式获得的麋鹿、梅花鹿等野生动物,也是先民们肉食重要补充。此外,马桥文化中还发现了大量酒器,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中,以饮酒为中心的宴饮活动已经非常普遍。
研究发现,马桥文化是一个包含多元因素的文化综合体。马桥文化中罕见的青铜器,可能是受到来自中原地区的夏商文化影响;而陶簋、蘑菇形捉手器盖等陶器风格,又与山东半岛的岳石文化有着密切联系,它们与来自南方印纹陶传统的文化因素结合,反映了夏商时期上海地区多元文化的特色。
据中国考古学会理事宋健介绍,马桥文化还是原始瓷的生产地点。以马桥文化为起点,长三角地区在商周时期,原始瓷生产规模持续扩大,形成东苕溪中下游湖州-德清一线的原始瓷产业中心。不仅生产具有广泛实用性的生活器皿,也生产为各等级权贵服务的礼器,特别是很可能已经成为吴越王室御用礼器的制定并管理的产地。瓷业的繁荣带动了其他行业,在一定程度上为吴越文化的崛起、长江下游新一轮发展高峰的出现,奠定了扎实的经济基础。
马桥文化展示馆开馆
在马桥文化遗址所在地,马桥镇新建了一座现代化的马桥文化展示馆,近日正式开馆。
面积1400多平方米的马桥文化展示馆,围绕着天(浩渺星河、时光旖旎)、地(广袤沃土、文明演进)、人(应时器物、恬淡生活)三大篇章,以情带境,从时间、地理、文化多种视野,通过丰富多彩的多媒体手段,生动立体地诠释了马桥文化,仿佛让沉睡数千年的历史“活”了起来。
上海市政协文史委主任马建勋说:“上海从远古文明文化高地走来,走向新时代人类文明的新高地,这就是马桥文化给上海带来的历史坐标和历史方位。”